客從何處來
客家人,别稱“河洛郎”,又稱客家民系,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廣東省内的三大民系,都是雜糅了嶺南最早的原住民百越諸族而形成的。客家民系分布很廣,他們從北方中原地區遷徙南下,遍布福建、廣東、江西、廣西等地。客家經曆過漫長的歲月風雨,始終散發着黃土地的芳香,執着地譜寫着華夏的輝煌。
客家古民居
客家古民居是廣東、福建、台灣等省傳統古民居建築的一個重要流派。客家古民居包括三種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樓。他們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蕉嶺縣的著名圍屋主要有:廬江堂、星聚堂等。其中,星聚堂屬于二圍圍屋,位于蕉嶺縣新鋪鎮金沙村大塘面,據陳氏族譜記載,該房屋建于清朝末年,由泮池、禾坪、古井、堂屋、花胎、圍屋、左右橫屋等組成,是當地祠住合一的大型屋。堂屋上方有一塊“文魁”木匾額,屋内裝飾十分講究,高大的堂柱彩繪花鳥、禽獸,化作精美,美不勝收。蕉嶺縣新鋪鎮古民居結構獨特、時代色彩鮮明,富于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極有曆史遺存價值和研究開發意義。
星聚堂
舌尖上的客家
客家人曆經離亂,客地變祖地,他鄉作故鄉,千年光陰日升月落,萬裡遷徒悲歡離合,飲食文化也烙下了鮮明的印記。客家美食種類繁多,頗受歡迎,客家傳統美食多以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娘酒煮雞、梅菜扣肉出名,客家人口味較重,多以鹹、肥、香為主。客家小吃不僅多種多樣,而且蘊含着特殊含義,如發粄,把酵粉放入粄漿裡蒸,粄面隆起而分裂,意為“笑”,是發财緻富的好征兆。熟知客家人以好客文明,尊長恤幼、待人平等,不勢力、不矯情,即使再貧窮,待客也有一碗香醇柔和的米酒和一盤炒雞蛋。
客家釀豆腐
客家民俗風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客家民俗在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别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客家名俗主要包括:服飾、飲食、生産、婚姻、喪葬、節慶、禮儀、信仰等。客家山歌在客家風俗中具有重要地位,客家山歌形式多樣,主要包括:正闆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闆山歌、疊闆山歌、五句闆山歌等。
梅州的細哥細妹組合在星光大道節目上,融入不同元素演繹的客家山歌,得到觀衆青睐,在星光大道舞台上屢次獲獎,其中“細哥”出生于蕉嶺縣新鋪鎮福嶺村,從小就愛唱歌的他以蕉嶺縣特有的客家民俗唱法獲得成功。可見,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的瑰寶。
圖左細妹,圖右細哥
紅色革命永相傳
紅色文化起源于革命戰争年代,是中國共産黨人、先進知識分子和人民群衆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紅色革命的成功離不開英勇抗敵的勇士,抗戰期間,生于蕉嶺縣新鋪鎮的謝晉元将軍曾在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浴血奮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骁勇善戰,彰顯革命者精神。
“投筆從戎,保家衛國”退伍老兵——曾巽德,今年97歲,曾任新20師特務連少尉連附,特務上尉連長,師部少校參謀,在抗戰期間舍生取義,保家衛國,曆經抗戰艱辛的他,仍保持那顆愛國之心,指引我們行走前方的路。
“艱苦卓絕,不畏艱辛”的退伍老兵——陳桂雲,退伍後定居于蕉嶺縣新鋪鎮,1950年随軍出征朝鮮,先後在雲南、貴州、四川四省參加過解放西南鬥争,在行軍中爬雪山、越草地,他那面對困難時的堅定的信念和不畏艱辛的精神值得我們新一代青年人學習。飲水思泉,當代青年應像革命勇士一樣保衛祖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站好每道崗。
采訪陳桂雲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