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刻認識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充分發揮好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開掘專業課的思政功能,形成育人協同效應,我院本學期開展一系列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為總結課程思政教學經驗,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1月14日下午,我院在學術交流中心會議室召開“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研讨會”,會議由主管教學副院長袁鑫主持,全體教師參加會議。
會議的第一個環節是由程瑜瑜、張雅敏、李晶、李望華、周昳旸五位老師向全體教師分享開展課程思政的經驗。程瑜瑜老師介紹如何在《中國文化概論》教學過程中将 value擴展為:Civility、Harmony、Equality、Friendship and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并通過價值引導将思政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标相結合;張雅敏老師在課堂上通過認知性問題、分析性問題、評價性問題、思辨性問題引入思政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提升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李晶教授通過立足于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通過跨文化比較,讓學生明白燦爛的日本文化背後是燦爛的中國文化,日本古典文學的支撐是中國文化,從而引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李望華老師在課堂導入部分引入時政實例,用批判性思維解析課文背景;周昳旸老師則是在國貿課程中,通過貿易規則和文化引入誠信、法治等理念,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标。
接下來,袁鑫副院長帶領全院教師仔細研讀《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結合《綱要》的精神和核心内容和《外國語語言文學專業國家教學質量标準》,系統回答“什麼是課程思政”、“什麼是外語專業課程思政”,以及“如何教課程思政”三個基本問題。他指出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價值觀教育”,習近平主席的隐喻“把鹽放入湯裡”就要求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需要“融入點”和“提升點”。然後,他把《綱要》中提出的課程思政内容總結為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次的“家國情懷”,涵蓋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認同、文化素養、法制意識和道德修養,這與外語專業的《國标》提出的“中國情懷”是相同的,也是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入點”,而《國标》提出的“國際視野”也是外語專業進行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和特色點。他重點分析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有中教授提出的“外語專業的課程思政就是培養跨文化能力”的觀點,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引領就是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提升點”,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就是幫助學生能在語言學習中“見社會、見國家、見世界、見自己”,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使教育更富格局。最後他從途徑、方法和策略三個層面分享了如何在專業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
本次研讨會對于我院的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工作進行了初步系統的總結,有案例、有分析、有理論,對于下一步更好地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