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我院德語系成功舉辦題為“卡夫卡研究的新視角”的博士沙龍,此次沙龍由潘豔博士主講,德語系全體教師參與了此次學術交流。本次沙龍旨在紀念德語作家弗朗茨·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同時深入探讨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及其在當代的學術研究新動向。
潘豔首先回顧了卡夫卡逝世100年來,全球學界和讀者對卡夫卡作品的持續關注和閱讀熱潮。她引用捷克共和國前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英國詩人奧登、德國作家納韋德•凱爾曼尼與中國作家殘雪對卡夫卡的評價,凸顯了卡夫卡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文學人物的地位。
潘豔深入分析了卡夫卡的經典作品《變形記》、《城堡》和《判決》,探讨其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經典的重要因素。卡夫卡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充滿焦慮、恐懼和不安的文學世界。卡夫卡的思想深刻,富于哲理,作品内涵豐富多義,具有寓言色彩,不少文本呈現開放的結局,為不同視角的闡釋提供了廣闊空間。
随後她詳細介紹與卡夫卡作品相關的一些德語關鍵詞,如“卡夫卡式的”(kafkaesk)、“罪責”(Schuld)、“官僚主義”(Bürokratie)、“害蟲”(Ungeziefer)、“變形”(Verwandlung)、“異化”(Entfremdung)與“父子關系”(Vater-Sohn-Verhältnis)等。這些詞彙不僅在卡夫卡的文學世界中占據核心地位,也是理解其作品深層含義的關鍵。通過對這些關鍵詞的解析,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卡夫卡作品的豐富内涵和獨特魅力。
潘豔在發言中深入回顧了卡夫卡文學在中國的發展曆程。這一曆程始于1960年代的初步引入,經過改革開放後的重新探索,最終迎來了1980年代後的學術繁榮和多元研究。卡夫卡在中國的接受,不僅局限于學術界的廣泛研究,更體現在他對中國當代作家文學創作産生的深遠影響上,這一影響同樣值得深入探讨。在總結部分,潘豔提及了卡夫卡研究的新動向,包括學界對卡夫卡畫作的研究興趣、最新面世的卡夫卡傳記、知名作家與思想家對卡夫卡作品的精彩評述,以及卡夫卡文學遺産的繼承與其對中國文學文化的獨特影響。這些新視角為在場的教師提供了新的研究啟發和方向。
本次沙龍通過對卡夫卡經典作品的回顧和對卡夫卡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卡夫卡研究的新視角,探讨如何在經典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中實現學術增量。通過本次沙龍,教師們對卡夫卡的文學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其在當代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和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期待未來能在卡夫卡研究領域取得更多創新成果,為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
潘豔博士分享卡夫卡研究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