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院動态

學院動态

【每周一星】鄧輝敏老師:我的教學與探索

    編者按:5月25日,第四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英語組廣東賽區決賽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大學城校區學術報告廳舉行。此次決賽分為英語綜合組和視聽說組,每組十名選手。我院外語系鄧輝敏老師以優異成績進入決賽。經過激烈角逐,鄧輝敏老師奪得視聽說組二等獎。此次獲得的比賽成績是我院外語教學比賽獲獎的曆史突破。以下是鄧老師關于創新教學的心得體會,供學院師生學習參考。

    在領獎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喜悅而平靜。過去5年在教學上作出的努力得到了肯定。現在我就自己在創新教學方面的思考與大家分享。

    首先,我想從我的教育背景談起。香港讀研的經曆雖然短暫,但為我開啟了全新的視野,使我更樂于積極思考和求同存異。時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主任黃國斌老師是但丁神曲的翻譯者,精通7國語言。他在講台上一人分飾幾個角色,在哈姆雷特與叔叔間來回切換的生動表演使台下的我熱淚盈眶,深深敬佩他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也看到了每個人作為個體的無限潛能,決心要像他一樣,給學生帶去更多的正面影響。

    畢業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初到增城學院,我感覺到大家對學生的定位是:二級學院的學生懶惰,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差。這種觀點雖然一定程度反映現實,但我更傾向于尋找自身的原因。作為教師,我是否為學生提供了最好的引導?到底是外界對他們的定位使他們也自怨自艾,停滞不前,還是他們資質真的欠缺,不堪教也?我想試一試,把學生的巨大潛能挖掘出來。

    于是,我把聽說課的教學目标設置得略高于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的聽說交流能力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标,同時過級考試也是不可回避的現實要求。綜合各種因素的考量,我初步整理出聽說課基本的教學原則:基于課本,高于課本。

    我摒棄照本宣科的陳舊教學理念,以課本主題為軸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難度略高的學習素材,為他們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環境,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首先,我深入了解學生,與不愛學習或基礎特别差的學生進行交流。經過了解,發現學生們“不愛學習”的原因是對這門課不感興趣,或者是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容易分神,或者是有畏難心理,聽不懂就放棄了。這些困難成為了我教學改革的切入點。作為有辯證思維能力的教師,不該不分青紅皂白去責怪學生懶惰或苦口婆心地說教,而是找出問題的症結,然後對症下藥。結合以往的教學經曆和留學期間的見聞,我認為學生是因為不适應單一的教學模式而無法集中注意力。英國科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類型分為視覺型、聽覺型、肌肉運動型、群體型和個體型等等。他們在不同的模式中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視覺型的學習者聽老師口頭講解時不容易接收和理解信息,而幾幅彩圖或一個圖示就讓他了然于心;肌肉運動型的學習者的注意力很難集中,而恰當的肢體活動會讓他課堂表現更出色。

    根據這些科學理論,我開始設計教案。教學手段和模式的多樣化将成為教案設計核心的原則。以教材為基礎,我搜尋更多的與教學目标相符的課外素材,比如“太空”這一單元,我會把中國以及世界在太空探索方面最新的進展以聽力或者視頻的形式介紹給學生;或者“和平”這一單元,我會與深化主題,與大家探讨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職能以及發展。然後,我将這些素材設計成各種有趣的遊戲,将教學目标融合到各個環節,學生樂于參與,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收獲知識。作為引導者,我穿梭于學生之間,适時地給出指引,通過控制時間和課堂管理來避免教學過于娛樂化。

    在這一系列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達到語言和知識的積累,但更重要的是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為我深信“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在多個環節中,我把這些看似跟教學目标無關,卻對學生能産生深遠影響的能力培養融入我的教學環節中,比如思維導圖的運用和筆記技巧的訓練都是很好的教學輔助手段。在學院一次征文比賽中,學生認為“鄧老師是我們最愛的老師,在她的幫助之下不僅可以鍛煉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也可以鍛煉我們的發散思維”。學生受益良多,自然願意跟随我走得更遠。如此,我為自己往後更多的教學創新探索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台。

    此次比賽,我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教學思考和實踐,雖然不成熟,但是貴在創新,得到了專家評委們的認可。

    我真心感謝外語系胡光忠主任對我不拘泥于課本,大膽革新的做法做出了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使我堅定了教學創新的決心;而在比賽階段,袁鑫副主任、督導組以及許多熱心的同事對我的表現屢次給出中肯的評價和有價值的修改意見,才使我在決賽中取得優秀成績。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懷與幫助,我将繼續兢兢業業,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做出更有價值的探索。
 


外語系鄧輝敏老師

  • 版權所有©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 廣州 黃埔粵ICP備15103669号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