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下午四點,第68期商務英語學術沙龍在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第二行政樓308會議室舉行,本次沙龍的研讨主題是“學術研究•經驗感性•理論感性——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的若幹問題談起”。沙龍由學科帶頭人曾利沙教授主持,商務英語系全體教師參加了此次沙龍。
沙龍一開始,曾教授一先了解大家對于提前發放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中部分的官方譯文和研究論文的看法,發現了哪些問題。
在此之後,曾教授先是講解了經驗感性、實踐理性、理論感性幾個核心概念。1.“經驗感性”是指實踐主體根據實踐客體的屬性特點,為符合主體的需要而對客體的屬性加以改造(變)而得出的帶有經驗規則性的認識。其特點為,認識上隻涉及具體性和個别性事物的現象,在表述上尚未形成理論概念的本質認識。2.“實踐理性”是指對實踐客體的抽象性和和一般性的特點。其特點為,認識上上升到普遍性和本質特征的抽象概括,并且在表述上已形成理論概念化或命題歸納性表征。3.“理論感性”是指主體需求作用于實踐客體的理性具體或思維的具體(即理論概念導引下的認識)認識。其特點為,認識上将對個别客體的具體表現或現象特點通過思維運作将其推演到衆多類似的個體之上,從而形成一般或普遍性的規律認識。
然後,從基本概念出發,指出論文中的涉及的一些翻譯理念和提出的翻譯方法有經驗感性之嫌。雖然看上去有條理、有套路、有見解,但仔細推敲下似乎僅限于經驗感性的抒發,也即經驗之談,缺乏緻關重要的理論依據陳述與歸納。除此關鍵要素的缺乏之外,其經驗性的翻譯操作方式是否真正為最佳也很值得商讨。而在學術領域,一切的對話、讨論及辯論還有實踐,都應建立在理論依據之下。這也正如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不能僅限于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而至關重要的,是要告訴學生為什麼這樣做,也即背後的理論理據是什麼。曾教授進一步引申到翻譯實踐報告寫作指導問題,很多情況下這類指導已變為年複一年地在老生常談的方法,如增譯、減譯、歸化、異化等。但真正核心的以及最重要的、互聯網上沒有的、屬于老師傳道解惑範疇的,應該是這些方法的每一次利用、每一個環境下的利用,它們背後的理論依據是什麼。隻有闡明了這些,學生才能真正的理解與掌握,從而進行主動創造,舉一反三,進行由下至上的主動選擇各種翻譯策略。
不同環境下的翻譯,需要針對性地提出此環境下進行翻譯時可依據之理論,然後在此理論的指引下運用各種翻譯策略以實現最佳翻譯。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一著作,正是屬于這樣的某一特定環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收集的習近平主席言語極具風格、特色鮮明;引經據典、隽語連連。對其進行翻譯,一方面需要深研領導人大量使用這類語言時其所看重的這類語言本身具有的特征,另一方面還需傳達出領導人在引用這類言語時所展示出來的氣勢(如會上所分析的一些翻譯則丢失了這一重要特點),同時還要兼顧外國讀者,特别是由以往更多的是中國專家型讀書向普羅大衆讀者轉變的讀者,要讓他們看得懂、願意看。因此,針對這樣的特征,需要提出針對性的翻譯理論,從而指導出人們對此類文字做出最佳的翻譯。曾教授也向我們介紹了指導這類翻譯的較好的理論模闆,其大緻來說可以歸納為:美感及醒目。與此同時,理論本身也需要進行系統的整合,并進行範疇化的拓展、模塊化的研究與建構,實現研究理論與經驗模塊統一,中西理論的整合,以及多維視角的探索等。
正如中國著名企業家任正非所說的那樣:“未來是非常複雜的社會,我們一定要跟這些公司共同确立信息未來的思想結構是什麼,理論結構是什麼,系統結構是什麼,我們怎麼來共建,為世界提供服務,我們隻是想共同來創建這個世界。”而從科學發展觀看,翻譯學理論研究者也需要明确“有待于共建的普遍意義的翻譯學的思想結構是什麼,理論結構是什麼,範疇結構是什麼,系統結構是什麼,内在邏輯關系是什麼,存在哪些理論與實踐問題,應如何有效解決”,“我們(翻譯學理論研究者)(也是)隻想共同創建翻譯學理論系,拓展新的研究範疇增長點,能讓更多中青年翻譯研究者參與進來,形成合力,展開可繼承、可深化、可拓展的開放性譯學理論範疇體系的多維視角探索。”這是一個宏偉的目标,也是包括翻譯工作實踐者在内的實踐者和翻譯理論研究者在内的理論研究者共同的努力方向。
沙龍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