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開展教學研究”,這已成為越來越多教師的共識。但許多教師有搞科研的欲望,卻不知如何下手。本文就這一問題作一簡要的介紹:
1.什麼是科研?
有人認為寫一篇文章就是搞科研;也有人認為科研就是抽象的理論研究。将教學研究簡單化和神秘化都不利于我們投身于科研活動。概括地說,“研究是一種具有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系統的探究,它能促進知識的發展”。(MichealBasscy,1990)。外語教學研究可以是證實别人已經知道的東西,也可以是發現别人還不知道的知識。例如,現在許多中小學英語教師在嘗試任務型教學。我們可以對已知的任務型教學的長處,在自己的教學中加以驗證;也可以通過研究找出這種方法在中國教學環境中的局限性,從而推進任務型教學的發展。
說教學研究并不高不可攀,是因為研究工作有不同的層次,每個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從事某些層次的研究工作。教育研究一般包括:收集數據、找出規律、推廣運用和理論概括這樣四個層次。
收集數據這是研究的準備階段,主要找出要研究的問題,即what is the problem?例如,學生的英語成績上不去,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找出規律這一層次的研究要回答的是What causes this to happen?Can I change it?要通過研究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或者說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學生的英語成績不理想,主要是閱讀能力上不去,還有其他原因?通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和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學生的成績是否能有很大提高?
推廣運用這一層次的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是Will the same thing happen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How far can there sult be generalized?即找出第二層次研究中所發現的規律的運用範圍,它的普遍意義有多大?例如增加閱讀量是否對一切學生有效?
理論研究它所要回答的問題是Is there some under lying principle at work?這一層次的研究将各種規律系統化、理論化。例如,根據上面的發現,我們是否可以得出結論──語言的輸入(input)對一個人的總體語言水平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
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研究主要是第一到第三層次的研究,或者說是一種教育行動研究(Actionresearch),因為它在更大程度上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通過研究從一種比較客觀的角度來“觀察”、“分析”自己的教育行為,由此促成教學的反思,最終達到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的目的。
2.研究的過程
一項外語教學研究一般包括下列過程:①研究背景(現狀);②選擇研究方法;③收集數據(在研究過程中進行);④分析數據;⑤得出結論;⑥撰寫論文。它可以是線性的(如圖1A),也是循環的(如圖1B)(圖略下同)。
在第一階段的背景(或稱現狀)研究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他人在該領域中的研究現狀。這樣一可避免走彎路,二可保證自己研究的新意。這是目前中小教師教學研究中最缺乏的一個方面。許多教師往往不清楚要着手研究的問題,國内外的研究現狀如何,就開始按自己的設想做研究。結果盡管化了很大的精力,有時所得出的結論還沒超過前人的水平。
要了解一個課題的國内外研究現狀,必須做大量細緻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與圖書館,做好這一階段的研究工作。
3.課題的選擇:
确立一個好的課題是研究能夠成功與研究具有價值的一個保證,也是初涉研究工作的教師最感頭痛的一件事,即俗話所說的不知從何下手。
一項好的科研要具備以下特征:①課題有意義,或者說讓人感興趣(interest);②研究有創新(originality):研究或是材料新,或是理論新或是看待問題的角度新;③研究的問題應十分具體(specificity),即用具體的事實、數據來揭示規律,或者說能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④研究具有透明度(publication),即研究的思路、方法、研究的結果應公諸于衆,讓他人來評價。據此,在課題的選擇上應遵循如下原則:
①需要性原則應體現社會的需求,作為中小學教學研究更要注意研究的應用價值,通過研究改進我們的教學。
②創新原則課題應是前人沒有或沒有較好解決的問題,研究具有獨創性和新穎性,這也是研究的主要價值所在。
③科學性原則課題的假設與結論應得到實踐或理論的支持。
④可行性原則主觀條件應能支持課題的順利完成。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不能隻看課題是否熱門,還得看它是否可行。例如,一個普通中小學教師以“雙語教學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影響”為研究課題,根據主客觀條件衡量,顯然是不可行的。
中小學教師從事教學研究,其課題可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①從教學實踐中找課題
教師在教學中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就是研究的課題,這也是中小學教師外語科研的主要課題來源,這類研究對外語教學的推動最大。
②從科研中發現課題
在科研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與我們原先設想不一緻的地方,這是新的研究課題的來源。
③從理論學習與文獻閱讀中獲得靈感
在理論學習與文獻閱讀中往往會給我們許多啟示,這也是課題的一個來源。如果在理論學習與文獻閱讀中發現下列問題,我們可以以此作為研究的課題:
(ⅰ)理論中還沒有涉及到,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ⅱ)有人研究過,但有争議的問題;
(ⅲ)已有結論,但自己有不同看法(或與自己的實踐有矛盾的地方);
(ⅳ)在自己的教學條件下,對已有的課題進行重複實驗,以驗證研究結果的适用條件與範圍。
4.研究方法的選擇
在外語教學研究中常用的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個案研究法、問卷法、談話法、測試法、檔案法等,如何使用這些方法可參閱《語言教師行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劉潤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5.如何撰寫論文
論文是研究結果的一種書面報告形式。它不是研究的起始,而是研究的一種成果形式。有些教師先有了論文的構思和結論,然後去尋找與己有利的數據加以論證,這就不是真正的科學研究。研究與論文的關系應是先有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後寫論文。
論文的結構包括:題目、作者、内容提要、前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和附錄。實驗報告與論文的總體結構相似,隻有部分内容的标題不同。它包括:題目、作者、内容提要、問題的提出、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結果分析、讨論、結論和建議、參考文獻和附錄。
教學研究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problem-solving),因此論文的前言部分首先必須提出這個研究要解決什麼問題,然後在正文中介紹研究的方案、被試(研究對象)的情況、研究的方法與過程、數據分析的結果。論文的結論部分應和前言呼應,說明研究的結果說明什麼問題,研究一開始提出的問題能否解決,怎麼解決的。論文的每一部分都應緊緊圍繞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這樣文章才能緊扣主題。
論文的撰寫應從搭建論文的框架開始。論文的提綱應由大到小,由粗到細,在論點、論據、相應可用的數據都具備後,才着手寫論文。初稿完成後,要認真修改,把一切與主題無關的内容都删去,使文章簡潔明了。
6.教學研究中易犯的毛病。
初次從事教學科研的教師,往往會出現下面的問題,從而嚴重影響研究的質量。
(1)為研究而研究,沒有明确的目的。有些教師認為研究就是寫一篇論文,因此先構思論文的内容,然後去尋找有利于該觀點的數據。更有甚者,寫論文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自己都不清楚,這樣對讀者更不會有任何幫助。
(2)沒有嚴密的研究方案,做到哪兒算哪兒。研究的變量不嚴格控制,結果不可信。
(3)課題大而研究浮淺,研究結果泛泛而談,對教學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4)隻是他人觀點的彙總,沒有自己的觀點與創意。
(5)研究結果報喜不報憂,把話說得太滿,結果不可信。實際上研究的結果沒有成功與失敗之分。任何結果都是對人類認識的一個貢獻,證實了原先設想的固然好,沒有證實原先假設的也是研究的一個成果,應該實事求是地加以讨論,以便後人少走彎路。
教學研究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初次從事教學研究的教師可以從與他人合作研究開始,逐步掌握研究的方法。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 舒運祥